南马坊村,村庄的建立与养马业密不可分。 据记载,春秋战国时期马匹是重要的战备资源。在古代,马匹在战斗中起着重要作用,马匹的多少,是当时各诸侯国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。
姜太公建立齐国后,在发展各业的同时尤为重视养马业。随在当时的齐国都城南边建起了庞大的养马场。随着养马场的建立,前后几百年的延续,人员的去留,在养马场内逐渐形成村落,南马坊由此而立。所以说,南马坊的立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开始叫马坊庄,因在齐国都城南边,后称南马坊。
南马坊所处的养马场,地域平坦宽广,交通便利,又近城郊,既能饲养,又能训练,条件##,养马业迅速发展。鼎盛期为齐国储备着几万匹良马,为齐国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,成为春秋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南马坊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:开始是在原村庄的东边立村,规模较小。后逐渐向西又扩展了一个大的村落,两村仅由一沟相隔,又统属南马建制,为区分两个村庄,对先建立起来的村庄叫“东庄子”。
第1章 立村
第1节 村名
南马坊,简称南马。据出土的宋代八棱石碑记载,北宋时期称南马村。1920年(民国九年)出版的《临淄县志》称南马坊庄。新中国成立前一段时间,一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,称南马坊村。成立人民公社后,在官方档案和大队公章中都称南马。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,改村委会,遂恢复南马坊名称。但由于习惯原因,或是省略的叫法,在一些地方仍称为南马。
第二节 地理位置
南马坊村位于鲁北平原南部,南依鲁中山地余脉北部边缘。处在东经118°33′,北纬36°84′。临淄齐国故城南偏西,临淄区行政办公中心东北,隶属临淄区齐都镇。
村西南距临淄区行政办公中心2.5千米,东北距齐都镇人民政府驻地2.6千米。东与齐都镇赵王村、龙贯村相望。西与齐都镇##村、尹家村相连。南与稷下街道的刘家庄、徐家庄、永流村、范家村接壤。北与齐都镇的安合村、小徐村、刘家庄毗邻。
南望齐陵街道境内牛山5.9千米,西眺张店区中埠镇境内铁山13.9千米。村北0.8千米有济青高速公路 过境。村南有齐盛路(G309国道)通过。村东有X012辛广公路经此。南距胶济铁路4.1千米。东距临淄的母亲河淄河4.3千米。
2014年12月,南马坊新村落成。新村位于原村址南0.5千米。东与临淄中学毗邻,西面紧邻遄台路,南有学府路通过,北有齐盛路从原村址和新村之间东西贯通。
第三节 村庄的形成
溯源:南马坊的出现,与古代的养马业密不可分。马是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##的重要战备资源,也是奴隶主贵族的重要财富。当时军队的主体是战车、马匹和士兵。每辆战车用四匹马曳引称为“一乘”。 每辆战车上配有三名士兵,战斗开始,战车在战马拉动下,纵横驰骋冲击,步兵紧随其后,以决胜负。战国后期,新的兵种“骑兵”出现。机动性好,速度快,战斗力更强,杀伤力更大。骑兵是一人一骑,它的出现,需要更多的马匹。马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。马匹的多少,是各诸侯国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。
齐国的养马业历史悠久,盛况空前。创建齐国的姜太公是##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助周伐纣,战功显赫。作为满腹韬略的军事家,姜太公深知战马在战争中的作用。所以在封齐后,他雄心勃勃,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,大力发展养马业,为雄霸天下积蓄战备力量。他的这一理念一直延续后代。
养马业分为两种:一种是放牧,一种是圈养。临淄和青州北部是一片广袤的冲积平原,气候温和,雨量丰沛,自然条件优越,具有放牧马匹的得天独厚的条件,为齐国储备着大量的马匹。当时各诸侯国为了##的******,训练方便,调度快捷,在都城近郊都要建设一处大型的圈养马场,南马坊所处的位置就是##的选择。
齐国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条件,又加向北靠近少数民族,引进了北部草原山戎族的饲马技术和优良马种,养马业在各诸侯国中捷足先登,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。至齐桓公时,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##多的##。号称“千乘之家”“万乘之国”。当时对马的分类有6种:供繁殖用的称“种马”,供军队用的称“戎马”,供仪仗祭典用的称“齐马”,供驿用的称“道马”,供狩猎用的称“田马”和供杂役用的称“驽马”。很显然,“千盛”“万乘”所指的马都是“戎马”。光戎马就有上万匹,再加其它5种马,当有多少,可想而知。这些马全部为圈养之马,都聚集在南马坊所处的养马场内。南马坊处的养马场,规模该多大。
齐国国君为了让周边更多的诸侯国归附于己,曾多次示好,将大量的良马赠与其他诸侯国。公元前660年,狄人讨伐卫国。卫国向齐国求援,齐桓公##相赠良马300匹。晋文公重耳避难来到齐国,桓公除厚礼招待外,并赠车马二十乘。春秋末战国初的##政治家、军事家范蠡弃官后隐姓埋名来到齐国,看到齐国有大量的良马,遂做起了向吴、越贩马的生意,以至后来成为了商业家的##。
至齐景公时期,养马业达到鼎盛。齐景公,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,在位共58年,是继姜太公第26代国君。在晏婴的辅佐下,是齐国强盛和执政时间##长的国君。据《论语.季氏》记载,齐景公“有马千驷”。 驷同四,千驷即4000匹马。仅齐景公一人供其娱乐狩猎的御马就有4000匹之多,可见当时养马业是何等繁荣。
马资源的充斥,超过装备军队和上层社会作为娱乐、狩猎使用外,还有大量剩余的情况下,殉马成为可能。齐景公是特别喜爱马的一位君主,他死后, 大量殉马当属自然。1972年,在齐都镇河崖头村西发掘的东周殉马坑,据考证为齐景公之墓,在墓的东、西、北三面有一“门”形殉马坑。坑的西面长70米,北面长75米,东面在清朝末期修筑村围墙时遭破坏,据残存的马骨推断,长度当与西面相等,坑宽5米。坑内殉马由西南端开始,按顺时针方向成两行排列,马头向外,昂首侧卧作奔跑状,前后略有叠压,距离均匀,井然有序。经鉴定,殉马系骟过的壮马,被处死后经人工排列而成,总数在600匹以上。当时“千乘之国”即为大国,600匹马可装备150乘,相当或超过一般小诸侯国的实力。这一事实,一方面看到了齐国贵族的##,另一方面,更反映了齐国养马业的发达和国力的强盛。从当前发掘后的几处殉马坑看,厚葬必殉马,也成为那个时期上层社会的潮流。而这些马的来源,都是从南马坊养马场调出去的马匹。
南马坊养马场不仅饲养马匹,还设有驯马场。一匹马由小到大,由驯到战,需经两个阶段,即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。在南马坊东南郊,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,是南马坊村##的一条沟,古称练马沟,近代百姓称马连沟。此沟周围便是小型的驯马场。幼马先在此经过初级调教,进行技术性驯练,待长大成熟后,再移到大型驯练场去进行列阵、兵马配合、战术训练。遄台周围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驯练场所。所以说,练马沟和遄台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驯马场所。
遄台,位于南马坊村西北方1.5公里处,是一夯筑台基。台高6米,南北长60米,东西宽50米,它虽经两千多年的沧桑风雨,仍高大如丘,台上松柏成林。
遄台,百姓又叫它为“歇马台”。据传春秋战国时期,强大的齐国士兵出征归来,先在故城西边稍息。士兵们磕磕战靴中的泥土,弹掉身上的尘土,然后整顿军容进城。这些泥土、尘土久日久之,堆积如山,夯实成台,故叫“歇马台”,这只是传说。
遄台的真正用途是齐国军队、士兵、战马驯练的指挥台。春秋战国时期,两国交战,以战车和士兵为主体,后期以骑兵和步兵为主体。不论是车马战还是骑兵战都需经过严格的,反复的列阵训练,战术训练,车、马与士兵的配合训练。遄台即是大型驯练场的指挥台。由于此处幅员辽阔,地势平坦,也适合赛马,齐国的王公贵族经常在此赛马,具有世界影响的“田忌赛马”就发生在这里。
从姜太公封齐,在城郊设养马场,到公元前221年,秦国灭齐,养马业萧条,前后跨越几百年。从##初设置养马场后,与养马业相关的各类人员随之大量增加。在这些人员中,既有马的繁育、驯养人员,也有官署派来的马政管理人员;即有为养马业服务的兽医,也有饲草供应等人员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养马产业链。不论这些人员是官署派来的还是应召而来的,大量聚集在一起,这便是现今南马坊村的雏形。以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养马场内众多人员去留中。定居下来的人又在这里娶妻生子,繁衍后代,由##初的几个定居点逐渐扩大成片,形成村庄。因该村落在养马场内,始叫“马坊庄”。因庄又在故城南面,后加其方位,叫“南马坊庄”。
第四节 村庄组成
南马坊由大南马,小南马组成(自古隶属一个区划)小南马即现在的3组所在地 ,俗称“东庄子”。据传这是南马坊村的起始地。以后在村庄西较平坦的地方陆续有移民迁入,形成大南马。据记载,宋朝初咸平年间,即1013年,南马已成大庄,土地尽有其主,以庄名立寺庙,俨然名声远扬。
第五节 人口组成
元末明初,政权更迭,战争连年不断,先是元朝统治者的内讧,相互残杀,后是红巾军起义,朱元璋北进中原取元都,还有历##有名的朱棣与朱允文叔侄两人王位之争的“靖难之变”致使人民颠沛流离,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。加之不断的天灾、旱灾、水涝、蝗灾、灭顶之灾的黄河决口,使山东大地饥寒流殒,积骸成丘,荆榛丛生,草莽弥望,狡兔出没,人烟断绝。有些村庄已无人生存,人口大幅减少。如,据记载,公元1359年,春旱,秋季发生蝗灾,草、树叶被食俱尽,大饥,人相食,大瘟疫,村民几乎尽绝。南马坊村也和其他地方一样,处于荒芜状态。
朱元璋定都南京后,各地官史纷纷上书尽言各地荒凉景象,特别山东地区,“人力不至,久致荒芜”“积骸成丘,居民鲜少”。朱元璋为恢复经济,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:一、奖励垦荒,二、移民垦荒,三、实行屯田,四,兴修水利。其中移民垦荒是重要举措之一。从朱元璋洪武二年开始,到永乐十五年,前后四十年的时间。从山西省洪洞县、河北省枣强县,向山东等地大量移民,南马坊村现在生活着的居民,大部分是那时移民的后裔。
据统计,南马坊村现有传统姓氏37个,有族谱的20家,碑谱的一家。明朝初,在此居住的有一个姓氏。有2个姓氏直接从山西河北迁来,有14个姓氏是先从山西、河北迁来山东其他地方,后又碾转来到南马;有5个姓氏记载不详,有12个姓氏是近百年间从其他村庄迁来的,这里面大部分姓氏人口较少,有的单门独户,另有3个姓氏是从江苏等地迁来的。就其人口组成从山西、河北迁来人员占主流。据记载##早来南马居住的是洪武三年(1370年)贾氏先祖从河北枣强迁来(贾氏族谱为证),其后又有戴氏解氏及多个姓氏先祖迁来(有多个族谱为证),村庄逐年扩大延续至今。
第二章 隶属演变
南马坊虽在战国时期立村,由于历史原因,南马坊的历史、隶属一直没有详细记载。隋唐时期,因南马坊人房玄龄的问世,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大唐正统,并成为一代名相,才使南马坊在历史记载中占有一页。1998年出土的文物----北宋八棱石碑,清晰的记载着南马坊北宋时期属青州临淄县天齐乡,填补了一段历##隶属的空白。
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临淄县分4乡7店,南马坊属青州府临淄县端智乡(插明嘉靖四十四年地图)。
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全县分5乡89社,隶属临淄县端智乡(插清康熙十一年地图)。
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,临淄县继续沿用清末乡社制,初设1城区40社,南马坊属南十社(时南十社辖:南马坊(包括小东庄)、##庄、合里庄、尹家庄、谭家庙。插民国九年地图),并为南十社驻地。
1930年,临淄县废社改区,全县分5个区,南马坊隶属一区南马乡。(插一九三七年地图)。
1946年,全县又按地名分设6个区,南马坊隶属城关区南马乡(插一九四六年春地图)。
抗日战争开始后,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政权。1939年7月至1945年8月,临淄县先后隶属中共清河特委和清河行政区,南马坊隶属一区南马乡。解放战争时期,自1946年10月临淄县属清河专区,南马坊属城关区南马乡。但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带并未建立实质性政权,区域划分一直沿用中华民国的建制。1948年3月,临淄##解放,全县曾在短时期内设立7个区,南马坊隶属城关区南马乡。
1950年5月,清河专区撤销,临淄县划归淄博专区。9月,7个区改以数字命名,城关区改称一区,南马坊属一区南马乡。
1952年,全县设立的7个区恢复以地名命名,南马坊隶属城关区(曾称古城区、一区)南马乡(插1952年地图)。
1953年7月,临淄县由淄博专区划归昌潍专区,仍属一区南马乡。1955年11月, 区又以地名命名,一区改称古城区,南马坊属古城区南马乡(时南马乡辖:南马坊、##庄2村)。
1956年6月,全县区划调整,设立6区2镇53乡,南马坊属城关区南马管区。
1958年2月,全县又进行行政建制调整,撤销6区2镇53乡建制,设立2镇12乡,南马坊隶属城关镇。9月,撤销2镇12乡建制,全县行政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,全县建立7个人民公社(以下简称公社),下辖生产大队。南马坊改称南马生产大队,隶属城关公社南马管区(插一九五八年二月地图)。10月,临淄县并入益都县,城关公社改称益都县古城公社,南马生产大队隶属古城公社南马管区(插一九五八年十月地图)。
1961年10月,恢复临淄县建制。1962年1月,古城公社复称城关公社,南马生产大队仍隶属城关公社。
1970年1月,临淄县划归淄博市,改称临淄区。公社以下实行划片管理,南马生产大队属城关公社南马片(插一九七O年地图)。
1984年4月,实行政社分开,建立乡政权。全区组建13乡5镇1街道。
撤销城关公社,组建齐都镇,南马生产大队改称南马坊村(自然村村名仍称南马坊),隶属齐都镇所辖至今(插一九八七年地图)。
第三章建 制
南马坊村从有记载开始,即划为四个相对独立的行政片区,分为东南马、东北马(小东庄归东北马)、西南马、西北马。每个片区独立为庄,自设庄长,各自为政。
1953年各庄开始自行成立了若干个生产互助组,庄长权利有所减弱。
1955年底,互助组联合组成初级生产合作社,简称初级社。1956年初,全村的初级社联合组成一个##社,为南马坊##社。按照村民的居住区域,##社将其划分为6个生产队(以下简称队)。即原村址的1、2组为第1队,3、4组为第2队,5、6组为第3队,7、8组为第4队,9、10组为第5队,11、12组为第6队。1957年,因第2队社员居住距离较远,不便管理,又将其分为两个队。4组仍为第二队,3组编为第七队。
1958年年底,全村按军事化建制编为三个连。即原村址的1、2、3、4组为一连,5、6、7、8组为二连,9、10、11、12组为三连。1959年底取消连队编制,复置7个生产队。
1962年2月,中共中央发出《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指示》,明确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。9月,八届十中全会通过《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》,“三级所有、队为基础”的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形成。实行“三级所有、队为基础”的核算单位后,全村重新规划调整为12个生产队,即现在各小组的前身。
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后,改生产大队为村,生产队为组,即一直沿用至今的12个村民小组。
2010年二区三村城中村改造,2014年搬迁入住。